阅读材料,回答问题:材料一 (王安石)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“理财”的人就能确保“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”。司

2024-05-14 21:29

1. 阅读材料,回答问题:材料一 (王安石)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“理财”的人就能确保“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”。司

     (1)问题:政府要不要“理财”。实质:祖宗之法是否可变。触动利益:触犯了大官僚、大地主、大商人的利益。(2)措施:市易法、均输法、方田均税法、农田水利法、青苗法、免役法。原因: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;王安石有前瞻性。         试题分析: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。由第(1)问中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在强调自己的“理财”观念,可概括出讨论的焦点是“理财”。材料二,三句话的核心是“变”,所以争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变法。而触动的肯定是保守派的利益,明确保守派包括哪些人即可回答。第(2)问“理财”措施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回答即可。重视货币的原因结合宋朝大环境回答。    

阅读材料,回答问题:材料一  (王安石)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“理财”的人就能确保“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”。司

2. 阅读材料,回答问题:材料一 (王)安石曰:“……且国用不足,非当世急务,所以不足者,以未得善理财故

     (1)王安石认为善于理财者,可以不增加捐税却使国库充盈;司马光认为所谓善于理财者,不过是巧立名目,在百姓头上增加捐税。(4分)(2)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。既增加了官府收入,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,利于发展生产。(4分)(3)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,遭到激烈反对;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,引起民间不满;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,使保守派重新得势。(6分)         试题分析:第(1)问,从材料当中司马光认为“善理财者,不过头会箕敛尔。”王安石认为“善理财者,不加赋而国用足。”可见,王安石认为善于理财者,可以不增加捐税却使国库充盈;司马光认为所谓善于理财者,不过是巧立名目,在百姓头上增加捐税。第(2)问,从材料中“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”可见王安石认为免疫法最重要;联系史实可知,免疫法是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,改为由宫府雇人承担,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,称为免役钱。这一措施既增加了官府收入,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,利于发展生产。第(3)问,从漫画中“保守派趁机大做文章”“打着变法的旗号反对变法”“流民图”说明,变法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,遭到激烈反对;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,引起民间不满;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,使保守派重新得势,导致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。点评:历史漫画类题的一般解法。历史漫画类题对学生的考察比较全面,是近几年高考选择题考查的新趋势。解答漫画类题目时可以运用“一析二联三解”的方法:“析”即通过对漫画画面的观察,分析漫画的本意,引申说明漫画所蕴涵的寓意。“联”即联系教材,看看漫画反映的主题与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相联系,找准切合点,找准理论依据。“解”即根据以上的分析,恰当地运用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解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,做到紧扣教材知识,结合漫画内容加以阐述。    

3. 阅读下列材料,回答问题。(16分)材料一(王安石)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“理财”的人就能确保“民不加赋而

     (1)政府要不要“理财”。祖宗之法是否可变。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。(6分)(2)措施:青苗法、募役法、方田均税法、农田水利法、市易法、均输法(答对3个得6分)原因:宋代商品货币经纪活跃,王安石有前瞻性。(4分)         试题分析:(1)题依据材料比较容易看出双方争论的焦点是理财问题,实质围绕要不要变法展开争论。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即得利益,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。(2)依据所学知识,王安石变法理财的主要措施有市易法、均输法、方田均税法、农田水利法、青苗法等。第二问联系宋代商业发展的史实分析原因。点评: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:1、变法措施的推行,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,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,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。2、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,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。3、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,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,负担依然沉重。4、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,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。    

阅读下列材料,回答问题。(16分)材料一(王安石)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“理财”的人就能确保“民不加赋而

4. 阅读材料,回答问题。材料一 王安石上书:“理财以农事为急,农以去其疾苦、抑兼并、便趣农为急,此臣所

    (1)目的:增加政府收入,缓和阶级矛盾。影响: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、统治危机,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,但原本无需承担差役的对象也要交助役钱则产生了新的矛盾。(2)相似性:阶级矛盾尖锐(或统治危机严重)。不同之处:王安石以“理财”为中心,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以获取更多的财政税收;梭伦奉行“不偏不倚”思想,试图通过法律途径超越贵族和平民的狭隘集团私利,来化解社会矛盾。效果:王安石变法遭到守旧官僚的群起反对,后来新法相继被废除;梭伦改革无法满足贵族和平民两方面的利益,但却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。   

5. 阅读下列材料:材料一 臣于财利,固未尝学,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。盖因天下之利,以生天下之财;取天

    (1)观点:正确理财;吏禄增加不会导致经费紧张。(2)不同:材料二认为王安石变法重用小人,导致民怨沸腾,国家败亡。材料三认为王安石是杰出的完人。原因:王夫之否定王安石变法,是因为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;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,是为宣传维新变法制造舆论。(3)坚持三个标准: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;是否符合人民愿望;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。   

阅读下列材料:材料一 臣于财利,固未尝学,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。盖因天下之利,以生天下之财;取天

6. 阅读下列材料,回答问题。 材料一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:"今所以未举事者,凡以财不足故。故臣以理财为

    (1)目的:增加政府财政收入;减轻人民负担,缓和社会矛盾,发展农业生产。  (2)后果和影响:免役法的实施,一方面增加了财政收入;另一方面又加重了人民负担, 引起广泛反对,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。教训:改革者要取信于民,确保变法法令的落实;要关注民生,减轻负担,发展生产。   

7. 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224体现了王安石的什么精神

 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224体现了王安石的什么精神  宽容?
  《续资治通鉴》和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是同一本书吗?  不是  希望采纳
 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为什么比 资治通鉴 贵那么多  《资治通鉴》(常简作《通鉴》),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,共294卷,历时19年完成。主要以时间为纲,事件为目,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写起,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(公元959年)征淮南停笔,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。  在这部书里,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,供统治者借鉴,宋神宗认为此书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,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,所以定名为《资治通鉴》。《资治通鉴》全书294卷,约300多万字,另有《考异》、《目录》各三十卷
  续资治通鉴长编读后感  写读后感要注意  首先要设定一个境界 把你读的文章引出来 后面加一句 读了之后深受感触等话语  再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 然后把你的想法另起一段写出来 要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 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文章的观点  最后升化主题  简单说就是四个步骤:引,议,联,结.  希望对你有帮助
  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中的北朝指谁  答案:辽。
   
  备注: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是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。 原本九百八十卷﹐今存五百二十卷。作者李焘(1115~1184)﹐字仁甫﹐四川眉州丹棱人﹐累迁州县官﹑实录院检讨官﹑修撰等。李焘仿司马光着《资治通鉴》体例﹐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﹐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﹐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﹐定名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。近代治宋史者对该书史料价值评价甚高。北宋周围有北辽、西夏、大理以及吐蕃等部。
  哪位知道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的下载  :namipan./d/ab7518069fc87266694db0d2064015af1e19b62b3eb19000,  exe格式的
  如何评价李焘撰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  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为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。  原本九百八十卷,今存五百二十卷。作者李焘(1115年—1184年),字仁甫,四川眉州丹棱人,累迁州县官﹑实录院检讨官、修撰等。李焘仿司马光着《资治通鉴》体例,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,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,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,定名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。近代治宋史者对该书史料价值评价甚高。  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的编撰时间很长,他在任华阳县主簿时,即有心编撰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,并开始准备材料。绍兴二十九年(1159年)前后,李焘在北宋司马光《百官公卿表》的基础上,扩充增补,撰成一百一十二卷的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,把自建隆至宣和年间的百官治革,公卿任免,按年列表,为撰写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作了初步的准备工作。孝宗隆兴元年(1163年),李焘第一次奏进十七卷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内容是太祖朝~太宗开宝十七年的史事。乾道三年(1167年),李焘至南宋朝廷任兵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,负责修撰神宗至钦宗四朝国宋及徽宗实录,这一时期的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的修撰工作大大的加快了。第二年,李焘又奏进太祖至英宗五朝的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共一百零八卷。淳熙元年(1174年),李焘第三资进书,是神宗至钦宗四朝。淳熙十年,最后一次进书,终于完成了这部卷帙浩繁的史学钜著。  李焘对北宋的政治家、史学家司马光十分推崇,不仅史学的观点接近,而且政治上的观点也十分接受。他编撰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的目的之一就是与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衔接。在时间上,《资治通鉴》止于五代末年,而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则始于北宋初年,正好前后相接。而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这个书名更是表达了李焘对司马光及其《资治通鉴》的推崇和尊重。这部书原来定名《资治通鉴》,后来李焘认为自己的这部书不能和《资治通鉴》相比,而司马光在编撰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的时候又由助手刘恕等人先修丛目,再修长编,是后由司马光本人删节而成,所以李焘就把自己准备编撰的这部书定名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。  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一书受到宋孝宗的高度重视,诏令依《资治通鉴》纸样及字样大小缮写《续通鉴长编》一部,将李焘衔位于卷首依司马光衔位书写,取得了与《资治通鉴》同等规格的待遇。——常识文学篇。
  续资治通鉴长编考略是什么内容   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,南宋李焘(1115年—1184年)编撰,是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,记载了北宋九朝史事的编年体史书,该书原有九百八十卷,因卷帙庞大,传写刊刻不易,自元以后,世鲜传本。至清代,传钞本仅剩一百零八卷。今本五百二十卷,乃四库馆臣从《永乐大典》中辑出。
  续资治通鉴长编 的这句话怎么翻译  王安石向上进言:如今之所以招安那些羌人部落,(就是)要令西夏首尾都有顾虑,最终使西夏臣服。神宗高兴(说):这就是“大方略比细微(好),解决难事要从简单入手”
   

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224体现了王安石的什么精神